2024年,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粮食总产达17万吨,大豆区域最高单产每亩619.8斤,在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中位列“大豆单产提升农场特等组”,用实际行动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筑牢根基。近年来,鹤山农场始终把耕地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让“绿色”成为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的底色。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为了守护好这片珍贵的黑土地,多年来,鹤山农场从始至终坚持“用地要先养地,养地更要护地”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
“早在2021年,农场就开始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创新推广畜禽粪肥与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模式,实施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工程。”鹤山农场农业发展部畜牧负责人段岩波骄介绍说,目前,农场辖区内建有两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密闭式发酵囊,总面积6万立方米,每年可转化粪肥12万吨,依托囊式发酵粪肥还田技术,极大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
“以前这块地硬邦邦的,铲子都难去,施肥后下几场雨,肥料就被冲走,营养全都跑了,庄稼根本就吸收不了多少。”鹤山农场第六管理区种植户杜振兴拿起铁橇将土壤表层的雪铲走后,抓起一把黑土向记者展示,“有机粪肥可是种地的宝贝,你看,经过连续四年施用粪肥,现在咱这土多松软,透气性多好!”
鹤山农场从始至终坚持在“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024年,这个农场利用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投资205万元,实施粪污还田面积2.4万亩,施用粪肥5.8万吨,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这块地,土质那是没话说,年年打粮也不少,就是地中间有个‘鱼眼泡’,可把我愁坏了。农机根本没办法连着播种、施肥,收庄稼都特别费劲,多好的地,就这么浪费了,太可惜!”鹤山农场种植户黄龙泉说。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种植户提出的这样一些问题,鹤山农场利用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程和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积极地推进黑土地保护政策的落地实施。
鹤山农场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在治理“鱼眼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家秘方”。“在有坡度的坑洼地,找到最低点挖渗水坑,再依地势沿水线确定临近沟道、林地的最短距离,开凿沟渠、填筑石料和秸秆,将水排出地外。”鹤山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赵晓辉介绍,而对于没有坡度、引流困难的,则在最低点挖深水坑,形成小蓄水池,使大坑洼变成小坑洼,这样就减少了耕地面积的占用。
为让修复打造的每一寸耕地都符合高标准,这个农场为治理工程和项目上好“质量锁”。以“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年”为依托,农场完善合同审批、资金使用等各项制度和流程,针对建造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重点材料开展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健全完善“田长制”工作体系,实现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责任全覆盖。
在鹤山农场,黑土地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常规的耕作模式上,更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实现了示范引领与数智融合的新局面。
这几天,鹤山农场的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中心化验室内忙得热火朝天,技术人员正在对从十个管理区采集回来的6000余份土样进行化验分析,通过先进的仪器设施,精准测定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五项指标,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提供数据支撑。
“测土配方,简单说就是取土化验,分析土壤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再结合作物需肥规律,给出精准施肥配方。”鹤山农场科技园区主任刘宪明说,这套流程看起来简单,但它的作用可大了,根据土壤和作物定制施肥方案,不仅能让作物“吃好喝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还能合理施肥避免养分过量,保护土壤和周边水体,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壤化验数据,这个农场去年变量施肥较常规用量减少化肥投入5%,最高区域产量增加15%。
此外,鹤山农场还将农业智能技术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相结合,以智慧农业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为依托,全面加强与北大荒集团信息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天地空人机”一体化监测体系,对耕地进行精准管理。“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利用这一些数据,我们在作物整个生育期能够更精准地为土壤补充所需要的养分,进一步提升耕地的质量。”鹤山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彭阳说。
鹤山农场在保护黑土地行动中,以用养结合、建管并重、数智融合的新发展理念,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致力于让每一寸黑土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王旭)
2024年,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粮食总产达17万吨,大豆区域最高单产每亩619.8斤,在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中位列“大豆单产提升农场特等组”,用实际行动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