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Display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食品科学》:福建农林大学陈清西教授等:橄榄果实表型性状分级及挥发性化合物鉴定与特征香气分析

来源:上海五星体育直播app下载网站    发布时间:2025-01-27 01:04:08
橄榄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被广泛种植,对推动当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具备极其

  橄榄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被广泛种植,对推动当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果实单果质量、纵横径等表型影响着果实产量,前人分别对福建、广东产地来源的橄榄测定单果质量、纵横径等表型性状并进行概率分级,以期作为橄榄质量分级的标准;果实风味最重要的包含甜味、酸味与香味,香气物质赋予果实特征风味,构成每种果实特有的香气特征,对于果实风味构成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是评价果实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果实香气的形成是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类挥发性芳香化合物构成了果实特定香气品质。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谢倩、赵晴晴、陈清西*等研究橄榄果实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含量,拟对不同来源的橄榄品种(系)果实表型性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概率分级;筛选果形指数级别不同且遗传背景不同的15 个橄榄品种(系)果实,对其挥发性化合物进行系统分析,通过OAV确定具有香气贡献的特征香气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解析不同品种(系)橄榄差异特征香气成分,探讨橄榄果实挥发性化合物与特征香气成分的组成,旨在为橄榄果实质量分级提供相关依据,同时为香气合成分子机制研究、果实品质改善提供参考。

  由表2、图1可知,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平均单果质量7.56 g,纵径33.23 mm,横径19.81mm,果形指数1.69,4 个果实表型性状CV在10.70%~26.67%之间,平均CV为15.68%,果实横径CV最小,单果质量CV最大;果实单果质量、纵横径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其变化幅度分别为3.87~12.40 g、22.60~42.65 mm与15.29~25.47 mm,CV分别为26.67%、12.37%与10.70%。果形指数均大于1.0,为长圆形。

  采用K-S进行正态性验证,在α=0.05的检验水平下,P>0.05,说明群体性状服从正态分布。由表3可知,单果质量P<0.05,不符合正态分布;果形指数、纵径、横径的P>0.05,符合正态分布;说明除了单果质量,果形指数、纵径、横径均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能够直接进行概率分级。

  在表型概率分级的基础上,选择各个级别果形指数的橄榄品种(系)果实用于挥发性化合物测定(图3B),总共15 个品种(系);15 个品种(系)橄榄的单果质量存在非常明显性差异(P<0.05),CE1单果质量最高,为11.43 g,MJ3单果质量最低,为4.93 g(图3C)。进一步对15 个品种(系)橄榄样本利用12 个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基于等位基因频率数据计算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以遗传相似系数为基础采用UPGMA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处分为2 个种群,种群I包含13 份橄榄种质,种群II包含2 份橄榄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1处分,种群I包含3 个亚群,种群II包含2 个亚群(图3A)。综上,15 个品种(系)橄榄果实果形指数分属不同级别且遗传背景不同,可以对这15 个品种(系)果实进行挥发性物质的系统检测。

  15 个品种(系)橄榄共鉴定到886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类186 种(20.99%)、杂环类157 种(17.72%)、酯类146 种(16.48%)、酮类73 种(8.24%)、烃类64 种(7.22%)、醇类64 种(7.22%)、醛类53 种(5.98%)、芳烃51 种(5.76%)、酸类21 种(2.37%)、胺类21 种(2.37%)、酚类20 种(2.26%),其他30 种,结果见图4A。根据11 个类别进行聚类分析,将15 个橄榄品种(系)分为两类,如图4B所示,I类11 个品种(系),II类4 个品种(系),类别分类与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性。同时对鉴定到的886 种挥发性物质含量通过OPLS-DA模型能轻松实现两个类别橄榄品种(系)样品的有效区分,得分如图4C所示,在该模型中,R 2Y 和Q 2 得分均高于0.8,说明该模型合适;模型显著性诊断图见图4D,OPLS-DA模型通过200 次置换检验,Q 2 回归线,说明模型不存在过拟合,类别划分可行,可进行后续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

  图5A为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挥发性化合物含量,15 个参试品种(系)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平均4 523.01 μg/g(以鲜质量计,下同),其中MA13、ZC8、CE4、CE1含量明显高于其他11 个品种(系)(P<0.05),均高于6 000 μg/g;含量最低的为MH2,含量1 881.7 μg/g。

  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不同是导致香气差异的重要原因。如图5B~D所示,橄榄挥发性化合物中萜类物质占比最大,相对含量为52.49%,含量变化幅度852.53~3 796.24 μg/g,CV为30.76%,平均含量达2 373.91 μg/g;其次为酯类,占比10.62%,含量变化幅度207.53~708.14 μg/g,CV为31.53%,平均含量达480.38 μg/g;酮类占比8.72%,杂环类占比7.54%。各类别CV变化幅度25.19%~60.29%,平均值为34.03%,说明不同品种(系)间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差异大。

  OAV大于1的挥发性化合物称为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计算鉴定到的886 种挥发性化合物的OAV,共有298 种挥发性化合物可计算OAV,15 个品种(系)橄榄各挥发性化合物平均OAV>1为特征香气成分,共有181 种特征香气成分,各品种(系)橄榄OAV见图7A,说明不同品种(系)橄榄OAV存在一定的差异,15 个品种(系)各类别OAV最高的均为杂环化合物,其中OAV最高的为ZC8,明显高于除MA13外的其他13 个品种(系)橄榄(P<0.05),ZC8略高于MA13,但差异不显著(P>0.05);OAV最低的为MH2,明显低于除MH1外的其他13 个品种(系)橄榄(P<0.05),MH2略低于MH1(P>0.05),但差异不显著(P>0.05)。181 种特征香气包括萜类40 种(22.10%)、杂环化合物33 种(18.23%)、酯类33 种(18.23%)、醛类21 种(11.60%)、酮类15 种(8.29%)、芳烃类14 种(7.73%)、醇类11 种(6.08%)、酚类7 种(3.87%)、烃类2 种(1.10%)、其他类5 种(图7B);181 种特征香气成分的OAV范围1.04~2 664 018.26,其中杂环化合物OAV范围1.04~2 664 018.26,萜类OAV范围1.10~51 610.03,酯类OAV范围1.31~105 895.36,醛类OAV 范围1.32~65437.95,酮类OAV 范围2.30~41 071.60,芳烃类OAV范围2.23~6 130.77,醇类OAV范围2.23~1 748.25,酚类OAV范围1.25~252.05,烃类OAV范围52.73~75.74(图7C)。特征香气成分中平均OAV最高的为杂环化合物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CAS:698-10-2),为2 468 148.28,但其相对含量为0.13%;化合物含量最高的α-蒎烯(CAS:80-56-8),相对含量为7.13%,OAV为56 661.24,仅占总OAV的1.59%(图7D、E)。萜类化合物是测得特征香气成分种类最多的化合物,但OAV最高的是杂环化合物,且OAV占比最高,因此推测认为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是橄榄的主要呈香物质,影响着橄榄的整体风味。

  在2.4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寻找不同品种(系)橄榄香气的差异,对OAV>1的181 种特征香气成分的OAV进行PCA,结果如表5所示。以特征根大于1为标准,可提取14 个PC,前两个PC的贡献率分别为34.61%和15.86%,累计贡献率为50.47%;以载荷绝对值大于0.7进行筛选PC1、PC2中贡献率较大的特征香气,PC1筛选到68 种贡献率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PC2筛选到6 种贡献率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合计74 种差异特征香气成分(图8)。

  在PCA的基础上,对贡献率大的74 种特征香气成分的OAV使用OPLS-DA模型寻找显著差异(VIP>1.5)的特征香气成分,最后筛选到6 种差异特征香气成分(图9A),分别为萜类的α-法呢烯(CAS:502-61-4)、2-莰酮(CAS:76-22-2)与桃金娘醇(CAS:515-00-4),醛类的(E,E)-2,4-十一烷二烯醛(CAS:30361-29-6),酮类的二氢-β-紫罗兰酮(CAS:17283-81-7),4-甲硫基丁基异硫氰酸酯(CAS:4430-36-8),OAV范围5.17~65 437.95(图9B),相对含量0.001 7%~2.09%(图9C),其中醛类的(E,E)-2,4-十一烷二烯醛平均OAV最高,为65 437.95,其次为酮类的二氢-β-紫罗兰酮,平均OAV为26 121.22,最低的为萜类的2-莰酮,OAV为5.17;VIP值最高的是α-法呢烯,其OAV为19.71,6 种挥发性化合物被认为是造成不一样品种(系)橄榄果实香气差异的特征香气成分。

  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作为橄榄重要的表型性状,也是重要的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容易受到水肥条件、温度等外因的影响,也会因为不同年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对在自然状态下符合正态分布的橄榄果形指数、纵径和横径进行了概率分级,是对前人对于橄榄果实表型性状的补充,对于橄榄表型性状的客观评价和新品种的划分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本研究在15 个品种(系)橄榄果实检测到886 种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1 881.7~6 727.40 μg/g,不同浓度的萜类、酯类、酮类、杂环类等构成了橄榄的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类为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15 个品种(系)橄榄果实萜类化合物平均占比52.49%,含量最高的为α-蒎烯(309.66 μg/g),相对含量7.13%。与前人研究相比,鉴定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从56 种增加到了本研究的886 种;萜类为主要挥发性化合物,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但是因为检测品种(系)种类、数量、检测的新方法及图谱库的不同,导致检测到的化合物数量与主要发挥性化合物也不同,对于橄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认为是石竹烯,有认为是丁化羟基甲苯,本研究则认为萜类的α-蒎烯含量最高,综上根据结果得出橄榄挥发性化合物存在潜在的复杂性。

  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浓度只能反映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食品香气的强弱、优劣程度。OAV为某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与该化合物香气阈值的比值,能有效反映单个香气化合物对整体香气的贡献,常作为判断一种物质在果品香气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鉴定到的橄榄886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298 种挥发性化合物可计算OAV,并把OAV大于1作为橄榄特征香气成分的判别标准。在本研究中,橄榄果实中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最高的α-蒎烯,相对含量7.13%,但其香气阈值高(0.006 μg/g),而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虽然相对含量仅0.13%,但其香气阈值低(2×10 -6 μg/g),推测其可能是橄榄果实的主要呈香物质。根据感官效果,香气又分为花香型、果香型、青香型、甜香型、木香型、醛香型等。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橄榄的主要呈香物质是α-蒎烯,香型为木香、甜香型;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α-蒎烯仅是橄榄的特征香气成分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呈香物质,主要呈香物质是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香型为甜香型。

  前人对不同品种(系)橄榄的特征香气成分的差异研究报道较少,仅有报道对个别品种(系)的OAV进行比较分析,并未利用有效的统计学办法来进行差异特征香气成分筛选。在橄榄挥发性化合物中,萜类、酮类、醛类是橄榄的差异特征因素化合物类别,为了筛选不同品种(系)橄榄差异特征香气成分,本研究对于鉴定到的呈香挥发性化合物,即特征香气成分,利用PCA结合OPLS-DA筛选差异特征香气成分,最终筛选到6 种差异特征香气成分,其中VIP值最高的是α-法呢烯,呈花果香;OAV最高的是(E,E)-2,4-十一烷二烯醛,呈焦糖味。综上说明,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为呋喃酮类的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而萜类的α-法呢烯与醛类的(E,E)-2,4-十一烷二烯醛是不同品种(系)的主要特征差异香气物质。

  15 个品种(系)橄榄果实共鉴定到886 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1 881.70~6 727.40 μg/g,萜类为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平均占比52.49%,含量最高的为萜类的α-蒎烯(309.66 μg/g),相对含量7.13%;OAV大于1的橄榄果实特征香气成分181 种,贡献最高的为杂环化合物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OAV为2 468 148.28),香气类型为甜香型;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的差异特征香气成分6 种,VIP值最高的是α-法呢烯(OAV为19.71),香气类型为花果香。综上说明,橄榄果实香气为甜香型,不同品种(系)果实香气差异大多数表现在花果香的强弱。

  谢倩 , 福建农林 大学园艺学院 博士 , 果树学 专业 , 主要研究方向:果实品质代谢。

  陈清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福建省C类高层次人才,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园艺植物现代生产与种质创新研究,包括园艺植物光合作用、逆境生理、花果发育与品质形成生理。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CarbohydratePolymer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y、《园艺学报》、《食品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6 部,编制福建省区域标准1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 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 项;先后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 项、三等奖3 项、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漳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各1 项。

  本文《橄榄果实表型性状分级及挥发性化合物鉴定与特征香气分析》来源于《食品科学》2024年45卷10期175-185页。作者:谢倩,赵晴晴,江来,陈清西。DOI:10.7506/spkx0103-035。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李雄;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为深入探讨未来食品在大食物观框架下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促进产学研用各界的交流合作,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及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主办,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药学与食品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学技术创新国际研讨会”即将于2025年5月24-25日在中国 四川 成都召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火箭登限时返场砍40+5+9 鲍威尔33+6 字母哥36+13 快船擒雄鹿

  网上流传巴菲特的长寿秘诀:每天喝5瓶可乐,早上吃麦当劳晚上吃冰淇淋...

  布伦特福德客场2-1水晶宫,姆贝乌莫点射,沙德建功,埃塞打进入队第一球

  珠海国资领投 灵巧手厂商傲意科技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创始人为前高通工程师

上一篇:菲仕兰助力儿童健康素养提升 下一篇:制品免费看网站w灬进口(2024已更新)最新版别 - IOS安卓通用版
关闭 上海五星体育直播app下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