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许多小区都修建了地下车库,车库之上是绿地,种些低矮灌木和草皮。专家这样认为,地下设施减弱了土壤、生物、水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特别是水循环;严重限制了园林植物中深根系大树及古树的根系生长及下扎深度,减弱了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势。
在浮华城市的地下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座巨大的监狱,时刻可见成堆的白骨,一群被关在暗房中来回徘徊的猛兽,饿得瘦骨嶙峋这是法国经典动画片《国王与小鸟》中的一幕,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地下空间黑暗和恐惧的遐想。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有一批国外学者就在思考怎么样做到更完美地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内涵“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而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正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
城市地下空间也被一些乐观的学者称为“新型土地资源”。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古润泽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地下空间利用对地面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目前不但在中国是一个棘手问题,在国外也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最早始于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4000多万人居住在延续数千年的窑洞建筑中,也有在黄土层中修建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圆筒拱形地下粮库。
但是有计划、大规模的地下建设则是30年前的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建设了一批地下工厂、早期人防工程和北京、天津地下铁道。上世纪80年代各大城市陆续修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地下综合体工程,集商业、交通、人行过街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于一体。如吉林市大世界地下商场,沈阳市车站广场地下街等。目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正在建造或规划建设新型的地下铁道。与此同时,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室和地下停车场,随着城市中心及居住小区的开发而大量发展。
在这些建设中,虽然有关部门也给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些硬指标,但是,不当开发影响到地面植被生存状况的情况还是出现了,随着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的日益增多,其对地面植被的负面影响也将长期存在。
城市大树是一个城市的绿色骨架,对形成特色城市绿化景观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开发地下后,地面上还能见到生长茂盛的大树吗?
古润泽认为,导致城市树木存活率低或成活后生长不良的因素有很多,地下建筑开发就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北京西单广场算是地下空间规划不当的案例。“偌大的广场竟然不能种一棵树,只能铺些草皮做点缀。在规划施工中根本就没有留出树木的生存空间。”
古润泽认为,施工时避开原有生长的大树,或留足树木生长所需的地下空间,都能够尽可能的防止造成一个空荡荡无荫蔽的大广场。其实,给大树预留足够厚的地下土层,树木即可正常生长。古润泽认为,留出2米以上的土层就可以种树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也认为:“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表绿化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下建筑对地面生态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是暂时性的,通过补种补栽等手段能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地下开发与地表大规模植树不是死对头,而国家对补种补栽的要求可以用“苛刻”来概括,为什么一些大城市的大树,特别是行道树,出现了焦叶、生长缓慢甚至衰弱死亡等现象,就连北京的门面长安街沿线的油松也日渐枯枝?
古润泽等人的研究表明,地下设施减弱了土壤、生物、水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特别是水循环;严重限制了园林植物中深根系大树及古树的根系生长及下扎深度,减弱了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势。
现代化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向地下延伸。国外发达国家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满足日渐增长的城市人口对环境和交通设施的需求,都十分重视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以日本为例,日本位于环太平洋造山地带,是多火山、多地震区,因此,日本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虽比北欧等国起步晚,但却得到有序、充分的开发,用以建设城市基础生活、交通、商业、能源、水利等设施。其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的建设规模,成熟度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有专家撰文指出,虽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上空间开发利用相比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在恒温性、恒湿性、隔热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远远优于地上空间。但是,地下空间一经建成,要对其再度改造与改建难度相当大,不可能恢复原样,因此有相当强的不可逆性。
正因为这个要命的缺陷,国外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利用要求比较严格,相关法规非常健全。王如松说:“在国外,一个项目建设前必须先对开发用地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详细调查这块地段原来的用途和将来的用途及有哪些潜在风险。在评估之后,有风险的必须要进行环境修复,修复合格后才能够接着来进行项目开发。”
很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在看国外影片时就会注意到,城市地下管网布局很清楚,管网铺设都会集中在地下的几条巷道之中,不但检查、维修十分便捷,也使其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我国对地下施工的限制和规章制度也都有,但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一些设计和操作并不规范。”古润泽表示,目前很多建筑设计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施工对于一个城市生态环境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