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或“绿会”)党委、党支部指导的2023年全国“两会”议/提案建议交流会于2月10日以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召开。在工作组发出2023年全国两会议/提案建议的征集通知后,收到了来自各方的积极响应。现将“关于将‘土壤生物多样性’列入全国土壤普查一级指标的建议”整理分享如下。
“民以食为天”。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兴国安邦、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壤资源紧缺的国家而言,健康的土壤则显得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壤承受着使用重型机械、化肥和农药进行密集种植的负担,被压实、覆盖或因风蚀和水蚀而损失。建议在全国土壤普查中将“土壤生物多样性”列入全国普查一级指标。此举符合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且成为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计的迫切需要。
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人类消耗的80%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的纤维,都是直接来源于土壤。土壤是现存物种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生活在一平方米的健康土壤下,可以发现多达1.5公斤的生物体:其中包括蛔虫、蚯蚓、跳虫、螨虫和昆虫幼虫。还有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生物和真菌。它们吃掉并将活的和死的动植物材料转化为营养物质,成为生长和新生的基础。没有土壤生物,就没有植物能够生长,也没有人类能够生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指出,土壤中蕴含着全球四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而造成土壤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前5大驱动因素分别为:1)土地利用变化;2)外来物种入侵;3)不可持续的土壤管理实践;4)污染;5)土壤密封(例如道路硬化)和城市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壤资源紧缺的国家而言,健康的土壤则显得特别的重要。然而,土壤健康是我国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它承受着使用重型机械、化肥和农药进行密集种植的负担,被压实、覆盖或因风蚀和水蚀而损失。当前,关于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在本底数据方面的重视不够。而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ECO服务对全球ECO至关重要,在解决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及公共卫生等全球重大问题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土壤就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如果不列入一级标准,那么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仍然是把土壤当作简单的泥土,当作化学品的组合物,而非一个“活的生命体”。同时也代表着,未来仍然会走工业化、化学化农业的路子。
综上,建议我国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可由国务院牵头,并协调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尽快在全国土壤普查中将“土壤生物多样性”列入全国普查一级指标。